为深化传统文化教育,让城市历史“活”起来,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022级7班在班主任吕宁娟老师组织下特别策划了“济南古城我的家”项目化系列活动。
近日,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022级7班的19名队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研学手册,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。他们沿着王府池子周边的老街古巷,在行走中探寻济南的历史记忆,认真记录着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密码。
活动伊始,家委会特别邀请了老济南记忆馆的张老师参加本次活动。
队员们在老济南记忆馆张老师的带领下,来到了本次寻访的第一站——王府池子。
王府池子,雅称“濯缨泉”位列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列。其名典出《楚辞·渔父》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”之句,更可追溯至《孟子·离娄》所载孔子闻歌沧浪的典故,自古便是文人雅士寄托高洁情怀的象征。
据《历城县志》记载,此泉在元代已颇具盛名,至明成化年间,德王朱见潾建府于此,将其纳入德王府西苑,始称“王府池子”明代诗人边贡曾赋诗赞曰:“玉泉通汉苑,金涧入秦宫”,足见当时之盛况。清初王府废弛,池子渐入民间,《老残游记》中描绘的“池子北面是个茶馆”的场景,正是其由贵族园林转为市井风情的写照。
张老师不仅是历史的讲述者,更是这片土地的“老邻居”——他们家三代人都住在王府池子附近,他自己便是在泉边长大的。“小时候夏天热,我们常在这里捞鱼捉虾,傍晚还会跳进池子里游泳,泉水凉丝丝的,舒服极了!”张老师笑着分享起自己的童年故事,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,兴趣盎然。
随着讲解深入,小队员们纷纷翻开研学手册,一边认真听张老师讲述王府池子的由来与传说,从古代王府的兴衰到如今百姓亲水的日常,一边在手册上仔细做着笔记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细节。
随后,大家拿出准备好的测水温工具,小心翼翼地测量起池水温度,亲手感受这汪清泉的“体温”
当队员们将温度计浸入澄澈的泉水,18℃的恒温印证了古人“冬暖夏凉”的记载,这份跨越千年的默契让孩子们惊叹不已。有同学在研学手册上写道:“原来这就是‘家家泉水,户户垂杨’的泉城韵味。”
告别王府池子,队伍来到了太乙泉。张老师借着泉水潺潺的景致,又为孩子们讲述了更多关于济南泉脉的老故事,让大家知道了“泉城”之名背后,是无数泉水与城市共生的岁月沉淀。
从太乙泉出来,小队员们走进了翔凤街。张老师告诉大家,这条看似普通的老街,以前还有个形象的名字——“墙缝街”名字的由来与旧时街巷格局息息相关。漫步在青石板路上,孩子们仿佛能透过时光,看到昔日老济南的生活场景。
沿着老街继续前行,队伍来到了西更道,最终抵达腾蛟泉。每到一处,张老师都耐心讲解当地的历史典故,孩子们则不时在研学手册上补充记录,让行走的课堂变得更加充实。
研学的最后一站是张家大院。在这里,孩子们见到了明朝时期的马槽和大缸,古朴的器物上仿佛还留存着岁月的痕迹。更让大家兴奋的是,他们见到了张家大院第十七代传承人张汝芍女士,她同时也是鲁绣非遗文化的传承人。小队员们与张汝芍女士亲切交流,并一起合影留念,将这次难忘的研学瞬间定格下来。
在了解泉水文化的同时,小队员们也不忘环保使命。他们拿出精心制作的“护泉倡议书”向周边居民和游客宣传保护泉水的重要性。“叔叔阿姨,让我们一起守护这泓清泉吧!”孩子们稚嫩而真诚的声音打动了许多路人。倡议书上写着:“不向泉池丢弃垃圾、不破坏泉池周边环境、节约用水保护泉脉”几位游客当场在倡议书上签名,承诺要做文明游客。
此次寻访活动,让孩子们走出课堂,在实地探访中触摸济南的历史脉络,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。那些记在手册上的文字,和泉边的笑声、老街的故事一起,终将成为他们心中热爱家乡、传承文化的种子,让济南的故事在新一代的心中继续流淌。
九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