带孩子旅行了20多次后,我有了一个深刻的发现:孩子根本不那么在乎“去哪里玩”。曾经就此发表过感慨,得到很多朋友的共鸣。
大家普遍认为,我们大人精心设计的“见世面”之旅,其实只是一厢情愿,孩子只是捎带而已。不管去哪里,孩子关心的都是好玩不好玩,在乎的永远是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小细节:
酒店的新奇、挖沙的乐趣、蚂蚁的王国、秋千的飞翔瞬间、滑梯的俯冲快感,还有街头巷尾的美食和游戏......
所以,大家纷纷表示:与其花大钱带孩子旅行,还不如在家附近玩玩呢!
其实,旅行之外,家附近才是我们的主战场,成本很低,乐趣无穷,也不耽误孩子见世面。
第一种,拥抱“无墙课堂”:野趣中的大世界
山林、公园、田野、河滨、海滩……,家门口的自然空间就是孩子天然的探索乐园。因地制宜进行接地气的活动,几乎家家都可以轻松实现。
我们之前住的地方湿地公园较多,就经常去遛弯。孩子在那里认识了芦苇、鸢尾,观察过鱼灵动捕食、蜗牛缓慢爬行、雨水落在水面的涟漪,感受过游船的行进、水流过脚丫。
孩子还有独特的乐趣,喜欢蹲在一块石头上,拿着小玩具玩水,演绎着自己的故事。也经常有小朋友一起加入,场景更加热闹非凡。
我们现在住的地方有很多山体公园,一年二十多次的爬山经历,成了孩子最生动的自然课堂。每一次登山,孩子都有新的发现:
太阳被云层半遮半掩的模样、飞鸟在空中悬停的状态、山体的远中近视觉关系、山林中的松柏酸枣一年四季的变化、野花的五彩斑斓、野草野果的千姿百态、蚂蚁搬着蝴蝶翅膀爬上台阶......
这些观察不是孤立的,时不时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。
看到蝴蝶,想到“蝴蝶花间捉迷藏”;
看到蜜蜂,脱口而出“蜜蜂蕾间采蜜忙”;
看到蚯蚓,想到“蚯蚓土里造宫殿”;
蚂蚁搬家,对应“蚂蚁地上运食粮”;
松柏常绿,就是“松柏四季披绿装”;
见到竹子、垂柳,“一丛翠竹、一行垂柳”的画面感迎面而来。
......
户外就是无墙的课堂,课文随处可以具象。
在学习课文时,遇到新的词汇,孩子会联想到曾经在哪个公园、哪次爬山时见过,一下子就从懵懂到理解。
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“生活即教育”,孩子在野外观察、触摸、感受,这不正是最鲜活、最低成本的“见世面”吗?
第二种,逛出“生活大学”:烟火气里的真学问
菜市场、超市、特色商店,不管农村还是城市,都不会缺少,家家都可以充分利用。孩子也特别喜欢去,转来转去流连忘返,每次叫回家都拔不动腿。
在市场上,蔬菜水果、生活用品、玩具用具等商品的种类,不再是课本上或别人口中的抽象物品,而是看得见、摸得着、闻得到的实体。
当和同学们聊起某个物品时,当在课本上见到某个事物时,当写作业时需要描写某个场景时,丰富的感官记忆,就会让孩子描绘得生动具体,不是空洞想象。
和学科学习的关系也很大!
现在的孩子对钱的认知普遍模糊,学到“元角分”时怎么也理不清、换算不明白,90角和1元比较,还认为1元大呢!
不妨给孩子一点零钱,让孩子体验购物的过程,计算物品价格,支付,找零,亲身经历一次,胜过无数遍纸上练习。
带孩子去买过两次东西,一次是12.2元的面包,支付20元,找零7.8元。一次是10.2的蔬菜,支付20元,找零9.8元。再问孩子如何计算时,他就能脱口而出。
孩子还能发现人生百态,摊主的吆喝声声,集市上的讨价还价,菜品果品的摆放层次,不同市场的环境差异,人们为了生活的忙碌状态,都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人情世故、职业分工和社会运行的初步印象,引起孩子或浅或深的思考。
在市场里的行走、触摸、计算、交易,都是孩子构建对经济、社会、人际关系理解的基石。同时,这也是最接地气的财商启蒙。
第三种,巧用“知识殿堂”:场馆里的深度探索
科技馆、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各类科普馆,是孩子增长知识的乐园。虽然一般设在城市,可能会有一定的距离,不过一年安排一两次深度参观,也不是无法企及。
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选择。
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,往往对科技馆情有独钟!
在科技馆里,不仅有大量现成的科普知识,而且有很多好玩的装置,孩子可以动手操作,乐趣无穷,增长知识是水到渠成的“副产品”
我们去过中国科技馆,还是有当地的科技馆,孩子从开馆玩到闭馆,乐此不疲。
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小学高年级学生,初中以上的孩子,就会展现出对美术馆、博物馆的强烈兴趣。
博物馆里凝固的历史,美术馆中流动的色彩,能将课本知识瞬间激活、具象化,并激发更深层次的追问和思考,成为学业进步的强大助推器。
我家大宝从15岁开始对博物馆的兴趣与日俱增,年龄对孩子的兴趣影响的确很大!
不同场馆满足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好奇心与认知需求。
第四种,解锁“移动的乐趣”:交通工具也是风景线
坐火车、坐飞机,花费高,那可以选择低消费的地铁、公共汽车、共享单车,或者自家的电动车、自行车,孩子照样玩得开心。
问孩子选择坐车外出还是坐公交,孩子第一选择就是公交。
公交车空间大,有很多座位可供选择,有很多人乘坐,孩子就感觉很有人气。这种宽阔的热闹,正符合孩子渴望社会性观察的心理。
公交车高高的车窗,是绝佳的移动观景台,孩子能用独特的视角捕捉街景中的趣味细节,飞驰而过的招牌、迅速倒退的成排树木、行色匆匆的行人......每一个发现都充满惊喜。
也不要小看电动车、自行车这些慢速交通工具的魅力!视野完全开放,可进行全景观察。
孩子坐在后座,东张西望,新发现一个接一个:沿途店铺的名字、风拂过脸庞的畅快......简单纯粹的快乐,往往是最珍贵的。
乘坐日常交通工具进行“乡村或城市漫游”,孩子可以理解社区构成、社会运作和空间关系,是见世面极好的低成本途径。
写在最后:
见世面,不是外地旅行的专属品,它更是一种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。其本质是:对世界的感知、理解和联结!
普通家庭使用低成本玩法,孩子照样可以见世面。
家门口能就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和成长养分,放下对远方的执念,深耕“附近”的精彩。你会发现,孩子在这些低成本、高频率的日常探索中,不仅收获了快乐,更在不知不觉间拓宽了认知的边界,构建了对世界丰富而立体的理解。
这样真正接地气、可持续的“见世面”。孩子开心成长,家长省心省力,何乐而不为?
九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